富荣固收:M2同比增速回升 金融去杠杆压力减缓
2017年10月17日
  作者:王刚建   来源:固定收益部

 

1014日,央行公布9月金融数据,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同比多增566亿;新增社融1.82万亿,同比多增1084亿;M2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

新增信贷及社融增量超预期,显示经济韧性较强,但季节性因素更加明显

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新增社融均高于市场预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较好,显示了经济增长的韧性较强,但更多的可能是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

一方面今年经济数据整体的季节性较强,3月、6月的季末月经济数据均是季度高点,三季度末的9月份也可能存在这一特点。另一方面,金融数据本身存在较强的季节性。除每年的1月份之外,传统上369月份均为新增信贷和社融增量的高点。今年9月新增信贷和社融增量的同比增长相对于2016年同期指标的同比增幅并非有所上升,而是明显下降,而20169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仅为6.10%。因此单纯9月金融数据的超预期并不能反映经济同比增速的好转,更多的影响可能仍然来源于季节性因素。

新增信贷增长主要源于居民贷款,居民部门持续加杠杆

9月份非金融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4635亿元,同比少增1582亿元。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5029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多增5631390亿元;但短期贷款减少521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少增5481216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虽反映企业使用长期融资支持投资需求的持续性,但总体上企业部门的新增贷款同比减少。

新增信贷增长主要源于居民部门。9月份居民新增贷款7349亿元,同比多增979亿元、环比多增7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2537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多增1822372亿元;居民长期贷款新增4786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减少955、增加316亿元。居民的长期贷款主要为住房贷款,长期贷款的同比减少可能反映今年“金九”旺季不旺的地产销售情况,但短期贷款同比大幅增加,部分贷款也是以消费贷款的名义转入房贷。总体上,居民贷款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处于持续加杠杆状态。

社融主要基于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增长,反映金融监管或有所缓和

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82万亿,同比多增1085亿,环比多增3409亿。其中新增信托贷款2409亿元,同比多增1352亿元;新增未贴现票据783亿元,而去年同期是减少,因此同比多增3013亿元。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票据两个表外融资项成为9月社融增量同比多增的主要来源。

2017年以来,受到金融去杠杆相关政策及银监会系列监管政策影响,非标融资受到限制,社融由表外转表内的趋势明显,新增贷款在社融增量中占比除3月份单月下降之外,其他月份持续上升。而9月份新增贷款占比首次出现下降,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占比明显上升。我们倾向于认为,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的上升更可能来源于金融监管的缓和,而非主要因贷款额度限制转向表外非标融资。表外非标融资存在难以穿透、监管套利等问题,贷款额度受到限制并不成为使银行成功突破监管的理由,特别是在金融监管保持高压的状态下。表外非标融资上升,更多的可能来源于金融监管本身的缓和。

图:社会融资增量中各类融资占比

image001.png

数据来源:WIND资讯、富荣基金

M2同比增速回升,金融去杠杆压力减缓

9M2同比增长9.2%,高于上月同比增速0.3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四季度监管机构联合实施金融去杠杆相关政策以来M2同比增速的首次回升,结束了M2同比增速连续10个月的下滑。

M2增速回升,从存款表现上看,主要源于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的贡献。9月新增人民币存款4332亿元,同比多增4338亿元,其中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减少8675亿元,同比少减2052亿元,是新增人民币存款的主要来源。9月为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传统上降幅最大的月份,此次虽仍然大幅减少,但降幅已较上两年明显降低。后续M2增速连续强势回升的可能性很小,仍将维持低位,但再次下探的可能性也较低。

此前受到金融去杠杆相关政策的影响,从金融数据上看,M2增速持续降低,8月份降至9%以下为8.9%9月回升但仍维持在9.2%的低位;从政策完善上看,同业理财受到银监会政策限制,同业存单纳入MPA监管,货币基金也受到基金流动性新规的监管约束,同业监管套利的漏洞基本弥补完成,虽然“资管指导意见”和“理财新规”等监管文件尚未落地,但预期较为充分,未来监管环境可能趋于缓和,金融去杠杆压力减缓。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预计央行仍将保持“削峰填谷”的流动性操作,维持资金面的紧平衡,而四季度市场仍将面临银行的MPA考核、LCR考核标准提升及传统年末资金压力等冲击,投资者仍需冷静观察、谨慎操作。但M2增速回升、监管政策完善,结合定向降准政策考虑,监管环境可能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上一篇:富荣固收:定向降准释放积极信号 但...
下一篇:2017年四季度权益投资策略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