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精神解读:财政更积极,推动“宽信用”真正落地
2018年07月25日
  作者:王刚建   来源:固定收益部

72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一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加强相关方面衔接,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三是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四是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

去杠杆政策带来的“紧信用”环境以及贸易战不断加码使得我国经济面临内忧外患,经济增速面临较大的下滑压力。在严峻的形势之下,上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边际宽松,已转向实质“宽货币”,最近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也对金融监管做了微调,减轻实体企业再融资压力,推动企业融资环境向“宽信用”转变。但货币是总量政策,对改善“紧信用”效果不明显,金融监管微调虽然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但事实的紧缩财政政策仍然限制了最重要的融资主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同时庞大的到期压力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此次国务院常委会议,定调不搞“大水漫灌”:一方面指出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表态了货币政策已基本放松到位,后续做好落实,不要演变成大幅放松,预计货币政策的边际放松告一段落,后续维持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强调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显示了国务院推动财政政策扩张的决心,也在具体落实上强调了减税的对象和措施;同时,特别指出加快1.35万亿地方债的发行和使用,抓到了“紧信用”和保增长的痛点,快速打开地方政府基建投资融资的“正门”,也是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正道。第三方面,会议提到,要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这一要求纠正了前期财政部在规范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融资上的矫枉过正,短期缓释了融资平台债务到期的巨大压力。预计后续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化解方案仍会出台,以解决地方政府的基建融资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系统性风险。

对债市而言,真正财政政策的积极,会推动政策实质转型“宽信用”,大幅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更重要的是,大幅改善债券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的对“宽信用”的预期。对于利率债而言,由于前期在风险偏好收缩的影响下持续上涨,受此次政策影响,存在震荡回调风险。对于信用债而言,前期受“紧信用”带来的实质违约风险爆发和投资者风险偏好收缩带来的影响,信用利差大幅走阔,特别是城投债受到财政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严厉政策的冲击,收益率大幅上行。受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宽信用”的提振,预计信用债估值将迎来一波较好的修正行情。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和合作客户的研究成果,但本公司及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本报告所包含的信息或建议在本报告发出后不会发生任何变更,且本报告仅反映发布时的资料、观点和预测,可能在随后会作出调整。  

本报告中的资料、观点和预测等仅供参考,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富荣基金2018年权益三季度投资策略...
下一篇:富荣基金:政策多变 城投债行情变化太...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